#來吃咖哩飯 #本週專欄文
其實關於咖哩還有很多可說的呢@@ 朋友幫忙檢索了日治時期《日日新報》的報紙資料,希望接下來可以拼湊出台灣民間食用咖哩的歷史!
秋冬到了,讓人想煮咖哩。
這次來談談最簡單的家常咖哩飯,用日式咖哩塊煮的那種。馬鈴薯、胡蘿蔔切塊丟到水裡煮到鬆軟後,加入咖哩塊融化,就是最基礎的咖哩了。這也是我成長過程中最早學會的幾道料理之一,除了小心別把鍋底煮焦,毫無技術難度可言。
這種日式咖哩塊的作法,是日本人效法法式料理奶油糊,用油脂將咖哩麵糊炒好後,脫去水分保存的發明,這樣一般家庭要料理時就很方便了。
日本人對於咖哩的熱誠,是伴隨整個日本西化發生的。因為「黑船來航」,西方人帶了印度南洋的香料來到日本,日本政府十九世紀末開發北海道農業時開始種植西方引進的蔬菜,如馬鈴薯、胡蘿蔔和洋蔥,使咖哩料理變得普及。有別於偏甜的日式咖哩常以水果和蜂蜜調味,台式咖哩有另一種風格。台灣的咖哩通常是用薑黃粉做的,加入大量的洋蔥取其甜味,在公家食堂或當兵吃的咖哩,鍋緣還會帶著一股螢光色調,觸目難忘,大概也是某種共體時艱的記憶。
出身自中南部鄉村的父親,第一次吃咖哩是上大學時,台北的同學帶他去新生南路吃的。讓父親念念不忘的,是搭配咖哩所放的醃漬辣椒,吃來爽脆辛辣。印度人吃咖哩時也會配上些許漬菜,日本人則搭配醃漬蕗蕎或蘿蔔來吃,不失為解膩的方法。在台灣能嘗到的,尚有一路「港式咖哩」,香港作為英國的前殖民地,擁有來自印度的咖哩料理是必然,不過香港人通常會加上椰汁添加圓潤風味,以及放入中式香料陳皮,拿來做咖哩魚蛋和咖哩牛腩煲。
搭配咖哩的米飯不宜水分太多,以免泡著口感盡失,用秈稻或減少煮飯水的比例都是方法。不過咖哩最方便之處,莫過於其反覆加熱還是很好吃吧!而且那充滿香料的濕潤口感,怎麼說都很容易帶來滿足。對於忙碌的煮婦來說,既然今晚都要用預備好的咖哩當晚餐了,不如一路懶人到底,把所有的配菜放在大盤中,一人一份。平常我並不特別宣揚微波爐的方便,不過這種時候,將一塊菊花肉放入微波爐加熱一分鐘,取出放到平底鍋兩面煎上色,切片即可上桌當配菜,是十分方便的。
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272/2794830